Mark's blog

Content



自卑与超越 — 自卑感是个人从平凡走向卓越的原动力


封面(前)

  • 本书告诉我们, 真正主宰我们命运的, 不是我们经历过什么, 而是从这些经历中打破自我设限, 超越自我的强大内心, 随时随地活出全新的自己.

封面(后)

  •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因为没有一个人对自己现时的的地位感到满意, 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然而, 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 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 社会和性, 在于正确理解生活. 唯有理解了 "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之真谛, 我们才能从自卑走向超越.

  • 阿德勒的思想比一般人所承认的要大些. 因为其他的理论家都曾受到他的著作的影响. — 美国心理学教授 舒尔茨

  • 阿德勒的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上是一个沿着我们今天应该称之为社会科学的方向发展的心理学体系.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墨菲

  • 在我看来. 阿德勒一年比一年显得正确. 随着事实的积累, 这些事实对他关于人的形象的看法给予了越来越强有力的支持.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马洛斯


内容简介

  •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最为畅销的作品之一. 这是阿德勒的后期作品. 可以一窥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本书共分十二章, 分别论述了十二个主题: 生活的意义, 心灵和肉体, 自卑感与优越感, 早期的记忆, 梦, 家庭的影响, 学校的影响, 青春期的引导, 犯罪及预防, 职业问题, 个体与社会群体以及爱情与婚姻. 每一章的主题论述都力透纸背, 清晰地阐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及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以及人如何借助自卑感的原动力超越自身限制, 达到对优越感的适度追求, 最终获得成功.

  • 阿弗雷德 阿德勒, 奥地利精神病学学家,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
  • 1870年, 阿弗雷德 阿德勒降生在维也纳郊区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 他在家庭中排行老三, 上面有一个出色的哥哥, 这对他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他的早期记忆中, 他总是因为哥哥的出色而有心理压抑. 与他健壮英俊的哥哥相比, 两人的先天条件优劣悬殊, 阿德勒相貌平平, h身材矮小, 背有点驼, 因为患有软骨病, 身体活动受限, 直到四岁了才蹒跚学步, 这使他处处有自卑感. 他后来提出克服自卑感追求优越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显然是受他童年经历的影响.
  • 阿德勒的父亲是一名做谷物生意的犹太商人, 所以他的家境富裕, 但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 在他孩提时代的记忆中, 多是不幸与灾难. 阿德勒三岁的时候, 睡在他身边的弟弟悄然去世, 幼年时期的阿德勒还有两次车祸经历, 这使他对死亡非常畏惧. 五岁的时候他换了肺炎, 痊愈后, 他决心以后从医, 救死扶伤. 1895年, 阿德勒进入维也纳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他行医之初是一名眼科医生, 后转向精神病学, 曾追随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的问题, 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阿德勒再奥地利军队服役, 1896年4月至9月, 他在军队一所医院工作, 继续他服役期间的半年义务兵役. 1897年至1898年, 他回到维也纳大学深造, 期间, 他与来自俄国的留学生罗莎结婚 ,生育三女一男, 其中次女亚历山德拉(Alexandra)和儿子库尔特(Kurt)后来成为阿德勒学派的心理学家.
  • 1889年至1900年,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同城行医, 二人结识后成为好友. 不久, 他与威廉 · 斯特克尔一起在弗洛伊德创办的《心理分析汇编》做编辑工作。
  • 1900年, 弗洛伊德发表了《释梦》一书, 这本用心理学视野分析梦与人的生理疾病的书引起一片哗然, 维也纳的《新自由报》发文予以猛烈抨击。阿德勒对书中的心理学运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一片炮轰声中, 阿德勒挺身而出, 在维也纳一本著名刊物上发表署名文章, 支持弗洛伊德的观点。1902年,弗洛伊德建立了一个小组织 ”周三心理学会”,邀请阿德勒加入,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就此建立了同事关系。
  •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论述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这篇论文的问世, 是阿德勒一夜之间声名鹊起,并得到弗洛伊德的赞赏, 认为阿德勒的观点对精神分析做出了一大贡献。后来,阿德勒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点,将补偿作用看作是精神分析的理论中心,这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大相径庭,师生二人由此产生理论上的裂隙。1910年, 由于弗洛伊德的推荐,阿德勒担任 “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 第一任主席,转眼间,1911年,阿德勒连续发表三篇文章,批判弗氏的精神分析重视潜意识本能、忽视社会文化影响的倾向,公开反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泛性论,成为挑战弗氏本能论的第一人,两人矛盾由此激化。1912年,两人十年的同事关系走到尽头,阿德勒退出了弗洛伊德的 “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与他的几个追随者共同组建了 “个体心理学学会” ,至此,阿德勒一生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
  • 1943年,由于 ”二战“ 期间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阿德勒决定永久定居纽约,同年,他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赴欧洲做演讲旅行时,由于舟车劳顿突发心脏病,病逝于苏格兰的 亚伯丁,享年六十七岁。
  •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最为畅销的作品之一. 这是阿德勒的后期作品. 可以一窥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本书共分十二章, 分别论述了十二个主题: 生活的意义, 心灵和肉体, 自卑感与优越感, 早期的记忆, 梦, 家庭的影响, 学校的影响, 青春期的引导, 犯罪及预防, 职业问题, 个体与社会群体以及爱情与婚姻. 每一章的主题论述都力透纸背, 清晰地阐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及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以及人如何借助自卑感的原动力超越自身限制, 达到对优越感的适度追求, 最终获得成功. 在这十二个章节中, 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 — 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 在于对他人产生兴趣并合作, 只有那些对他人怀有社会情感而又能为人类谋求幸福的人, 才能有勇气战胜自卑的限制, 从而超越自卑, 追求优越, 然而, 并非所有人都能从自卑感中找到补偿实现超越, 关键在于他能不能圆满地解决好人生的三大问题, 既 职业, 社交, 爱情婚姻
  • 正如《纽约时报》的一篇书评给予的高度评价一样:“这本书和《理解人性》一样浅显易懂,笔法驾轻就熟,语言简洁生动。人类在意义的国度里生活,生活的意义在于对身边的人发生兴趣。个体作为社会的一份子, 应为人类幸福谋求福祉。生活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过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将合作的方式引入自己的生活,人类社会的进步将永无止境。生活真正的的意义应该体现为接纳并分享他人的活动,善于合作、甘心奉献,恰当使用 ‘追求卓越’ 的心理动力以补偿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作为公众熟知的的最优秀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没有用枯燥的学术用语写一本晦涩难懂的书给我们,而是奉献了一本与他作品一贯风格那样朗朗上口的通俗性读物给我们。”
  • 一个世纪以来,阿德勒创立的个体心理学思想在心理学界、教育界和临床治疗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现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事业一方面由女儿亚历山德拉和儿子库尔特继承发展,另一方面则由德雷克斯和安斯巴切等人发扬光大,特别是德雷克斯现在已是继阿德勒之后的个体心理学界的领军人物,他在美国创办了阿德勒学派的组织和杂志,在芝加哥建立了儿童指导中心,并在多个国家开展了个体心理学的培训。现在,阿德勒的思想在世界各地得到普遍承认并进一步弘扬发展。
  • 阿德勒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正如本书阐述的那样,许多童年时期不幸的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成为人类社会的杰出人物。

 评论